微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11-09浏览次数:0

课程名称:     微生物学实验       

英文名称:   Experiments of Microbiology

课    号:    1060010400  

所 属 院:   生命科学院      

日    期:   2006 年 3 月 20 日

周学时

4

总学时

32

 学分

1

教学对象(本课程适合的专业和年级):

本课程适用于正在修读“普通微生物学”基础课的生物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的各级本科生;生物制药专业、环境生物学专业、生态学专业等本科专业基础微生物实验教学。

 

预备知识:

 

要求上此课的学生应具备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学等基础理论知识。

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领域中一门实验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微生物学实验课又是微生物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微生物学实验以其独特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技术和手段,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微生物学实验课是为生命科学院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得到有关微生物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进一步加深对微生物基础理论的理解;在实验中进一步提高大家的科学素养。

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基本操作和基本的技能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特有的最关键核心的技术:无菌操作技术和方法、微生物纯种分离的技术和方法、微生物培养技术和方法、用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进行生物学性质分析的技术和方法等。通过自我设计、选作实验或综合性实验、训练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创新实验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独立完成实验,课后认真总结实验结果及书写实验报告。

 

 

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项目一: 细菌简单染色与基本形态观察               4学时

    实验内容:细菌简单染色、细菌革兰氏染色、牙垢简单染色、细菌三种基本形态观察。

    实验技术:无菌操作制片技术、染色技术、油浸物镜显微观察技术。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微生物培养箱、冰箱。

实验项目二:细菌的芽孢、荚膜和鞭毛染色与形态观察     4学时

    实验内容:细菌的特殊结构芽孢、荚膜、鞭毛染色、特殊结构形态观察、制作悬滴片观察共毛细菌的运动。

    实验技术:芽孢、荚膜、鞭毛的染色技术、油浸物镜观察技术、悬滴片制作技术。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微生物培养箱、冰箱。

               实验项目三:微生物测微技术与计数  4学时

 实验内容:测量球菌、杆菌大小、检测酵母菌悬浮液中酵母细胞的数量。

    实验技术:测微尺使用技术、计数板使用技术。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测微尺、计数板与计数器。

实验项目四:丝状真菌和丝状放线菌小室培养与形态观察            4学时

    实验内容:青霉、曲霉、放线菌5406小室培养、黑根霉假根培养、丝状真菌、放线菌天然形态结构显微镜观察。

    实验技术:小室培养技术、丝状真菌、放线菌天然形态结构显微观察技术、生物绘图技术。

    主要仪器设备:显微镜、微生物培养箱、电热鼓风干燥箱、冰箱。

实验项目五:培养基制备、灭菌与微生物纯种分离培养    (综合实验)8学时

    实验内容:细菌、放线菌、霉菌固体培养基制备与灭菌、无菌水制备与灭菌、培养皿等玻璃器皿灭菌、10倍稀释法,从土壤中分离细菌、放线菌、霉菌、三种菌落形态观察、识别与比较、菌落转接斜面、纯种培养、保存。

    实验技术:湿热灭菌、干热灭菌技术,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制备技术,营养琼脂平板,营养琼脂斜面制备技术。用10倍稀释法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纯种技术。

    主要仪器设备:自动灭菌系统、微生物培养箱、电热鼓风干燥箱、冰箱、移液枪。

实验项目六:细菌鉴定中常用生理生化反应    (综合实验)4学时

    实验内容:Glc、Lac发酵培养基,M.R,Vp,吲哚,H2S产生实验培养基制备灭菌。“+”、“-”结果对照菌种接种、摇床培养、生理生化反应检测。

    实验技术:鉴别性液体培养基设计制备技术、检测目的产物特异性试剂选择技术。

    主要仪器设备:自动灭菌系统、微生物培养箱、电热鼓风干燥箱、冰箱加样枪。

      实验项目七:水的细菌学检查——细菌总数测  4学时

(自我设计、综合、开放实验、选作每2-4人一组)

实验项目八:产蛋白酶和淀粉酶芽孢杆菌的分离和活力检测            4学时

            (自我设计、综合、开放实验、选作每2-4人一组)

实验项目九:微生物多糖——黄原胶的摇瓶发酵和提取   4学时

            (自我设计、综合、开放实验、选作,每2-4人一组)

 

    本实验课共设置九实验项目,实验项目一至实验项目六涵盖4个基础性实验项目和2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共28学时;实验项目七至实验项目九为自选、设计综合实验项目,每个学生必须选择1个项目。

只计4学时,主要利用课外时间。

 

 

 

 

 

 

 

 

名称:《微生物学实验》

作者:杨文博等

出版日期:2004年9月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获奖情况:

 

使用情况:用作微生物基础实验课、微生物综合实验课及分子微生物实验课的教材。

 

 

 

主要参考书

《微生物学实验》赵斌何绍江,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

《微生物学实验指导》黄秀梨,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9年6月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技术》杜连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0月

《微生物学实验》沈萍 范秀容 李广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本大纲的特色(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方面改革的情况):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

我们根据本学科的发展,从新编写的实验教材中精选实验内容,在实验内容的选材上不仅保持每个实验的独立性还要注意整体的系统性。同时注意实验的衔接与深化,使传统的经典实验与综合性研究型实验相结合。

在传统的经典的实验内容上新增加综合性微生物学实验内容:水的细菌学检查---细菌总数的测定,学生自主采集多种水样,分别进行细菌总数的测定并分析比较水样中细菌的类型和数量,判别水体被污染的状况。通过这个综合实验使学生认识自然界水体中细菌的分布和数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流程;独立判断实验结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一种连续、完整的研究微生物的方法和手段,对所学习过的微生物实验方法进行了综合技能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技能。在教学模式上按教学内容划分为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式和以学生为主导的开放式两种形式,并分为两个层次阶段来实施。第一阶段训练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实验操作技术;第二阶段强化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考核机制的改革

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出发,针对基础微生物学实验技术与方法的特点,对实验课的考核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采用了以考核实验能力为主的综合评定体系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实验课成绩中实验报告占成绩的35%,实验能力考核占40%,实验课学习态度和素质占25%。这样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实验质量。

四、发表文章情况

1.“微生物实验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一文发表于《微生物教学与科研新进展》p4-7,杨谦等主编,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8月。

2.“新型基础微生物学实验课成绩评定体系的建立”一文发表于《高等理科教育》杂志,2005年教育教学研究专辑(一):97-98。

 

 

 

补充说明:

 

水的细菌学检查---细菌总数的测定为开放性实验,选做。

产蛋白酶和淀粉酶芽孢杆菌的分离和活力检测,选做。

微生物多糖——黄原胶的发酵和提取,选做。